第七十六章 传承之剑其三十四——伏羲大典-《华夏七万年》


    第(1/3)页

    现在时间是一月一日的夜间,晚间七点二十。

    星坛附近,人影攒动。

    各都护府的仪仗军队和嘉宾游客的到来,使得新长安都夜晚街道的人流量暴涨。

    为了交通管制,刑部的交通部门发布了国家日典礼的全面通知,在新长安都全市区的十二大区,进行进出人流许可和悬浮载具通行许可发行,戒备等级为一级戒备,任何金属物品不得已带入十二大区的街区。

    新年钟声敲响后,一月一日的今夜,伏羲大典,是全华夏最重要的节日,它标志着华夏人在荒芜中团结一致,首次建立新文明的开始,自银河人类灭亡后,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因而,华夏人民,纪念伏羲大典由来已久。

    根据华夏编年史中记载,伏羲大典的由来是这样的:

    自银河纪元末日之战后,银河人类灭绝,地球毁灭。

    在地球毁灭之后,地表一片火海和蛮荒,因而女娲计划启动,保存人类文明的末日火种。

    为了恢复地球生态,女娲计划便开始着手培育工程,从基因库中提取两名“神明”的火种基因,在数量巨大的培养舱中克隆和分化,从一颗颗小小的细胞,在基因培育工程的引导下,进而诞生第一批行走的种族,他们称之为华夏人。

    两位“神明”,其中一位“神明”永恒沉睡,另一位“神明”,同第一批华夏人一同苏醒。

    那位苏醒的“神明”传授了第一批华夏人知识与科学。

    他教会新生华夏种群,如何使用语言,如何书写文字,如何制造工具,如何学习科学知识,去一点点改造世界。

    教诲人们团结一致,遵循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同远古的自然作斗争。

    而后,悠悠千年,华夏人刀耕火种,开荒垦田,地球生态系统开始恢复。

    历史上,那位“神明”并未留下姓名。

    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华夏学者们一直努力追根溯源。曾经,有的人称之为创世主,有的人称之为楚神,有的人称之为慈皇,有的人称之为青帝。

    不同于大批量克隆培育的华夏人,那两位“神明”的结合基因后人,诞生唯一的一条支脉——华夏王室。

    华夏王室,是两位“神明”的子嗣,相比于繁多的传说,华夏王室的官方称呼,那位苏醒的“神明”,称他为“伏羲”。

    因而,华夏王室的血脉姓氏,皆为伏羲。

    所以,为了纪念先祖,伏羲大典,被历代华夏王室视为重中之重。可以说,没有伏羲的成就,华夏文明历史就不会如此灿烂辉煌。

    今夜。

    星光璀璨。

    伏羲九歌,就要登上这星坛,和自己的父王,一起开始祭祀的大典。

    在星坛后台,戒备森严。

    王城禁军碧落门几乎全军出动。

    那些碧落门守卫,头戴钢盔面罩,身披动力重甲,身形高大,像是一座座冷漠的高山,又像是一尊尊铁血的雕像,一动不动,持剑盾和枪械,屹立在建筑周围。

    一旦有人未经许可擅自靠近,就会被立即处死。

    因而,后台除了祭祀工作人员,不会有任何游客靠近。

    白棠苓,是这里星坛祭祀的主要负责人,负责编排节目和筹备演出。

    她一身干练,一身白褂,正在抱着一堆道具,正准备进入星坛。

    由于祭祀关乎重大,每次人员进出星坛,都需要经过十数道细致检查,经过碧落门的核查,才可以放行。

    空中,还有频繁的无人机群和直升机盘旋。

    白棠苓抬头看了一眼,那个嗡嗡声,正卷着气流,吹散发丝。

    “白掌祀,你可以通过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