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严丽丽的钥匙-《与沙共舞》


    第(2/3)页

    天漆黑,每个人都摁亮了手电或者头灯,点点灯光从山脚蜿蜒而上,似一条火龙在游走。一开始他们还能在谈笑风生中健步如飞,渐渐就觉脚步沉重,开始喘着粗气盯着脚下被手电的光圈住的一小块地机械迈步了。

    路不宽,且曲折,还要给那些上上下下兜揽生意的高大骆驼们让路,更加让人觉得忙乱而且累。

    好在一路上相隔不远就会有一座当地人的小石屋,屋内灯火照射出来,明亮了路途,给冬夜添了温馨。

    石屋里面会卖些茶水、饮料和糖果点心什么的,屋里屋外还放些长条凳供人歇脚。他们就以这些小石屋为阶段目标,走得累了挤在长条凳上坐下来,捧一杯热红茶,吃两块巧克力,看一看路过的人。

    两小时左右走到了骆驼道尽头,离山顶已经不远了。

    这里有一大片空旷,当地人建了些木板屋,供人们在最后登顶前“加油充电”。

    时间还早,估计日出会在一个多小时以后,黎明前寒风更加凛冽,木屋中的灯火在温柔地召唤,他们就掀开一间房的门帘走了进去。

    这一夜同行的有一个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韩国旅行团,整团人也挤在这间木屋里面,空气里弥漫着韩国泡面的牛肉香。

    他们三人又累又困,懒得彼此交谈,呆坐着默读从天花板到四面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涂鸦。

    泡面香渐渐消散,吃饱了的韩国人开始歌唱,她们的歌一首接着一首,越唱越整齐嘹亮,越唱越神情投入,唱到后来,有人已是双目紧闭,双手按胸,满脸是泪。

    歌声里唱的究竟是什么?是民族情怀?或者只是为自己加油?满屋的虔诚让钱旦更加不敢大声说话,只是默默打量着这群“邻居”。

    登顶的时候到了。

    一走出门寒风便迎面扑来,冻得钱旦两排牙齿直打架。木板屋主人有毛毯出租,门前的地上堆了不少,他们每个人花了两埃镑,各租一床披在身上,暖和倒是暖和些,但毯子实在太厚重了,让人又添辛苦。

    最后几百米登顶路更加陡峭,虽有石阶,但年久失修,这一夜游人又多,都拥挤在狭窄的路上。

    他们随着人流慢慢蠕动,好不容易才登上了山顶。

    天地仍然笼罩在沉沉黑夜中,山顶上有座古老小教堂,他们借着手电光看到围着教堂外的地上已经躺了不少裹着毛毯的先行者,竟让他们一时间难找到落脚地。

    天色渐渐明亮起来,几抹霞光出现在远山之颠,太阳却是躲藏在浓云后面不见踪影。

    “笃定是美丽的,但变化无常更是美丽”,人生之美或许就在于其不确定性,钱旦他们想遇到的是一轮红日跃然而出,等来的却是满天雪花飘扬而下,又下雪了。

    在雪中俯瞰红褐色群山,钱旦的思绪飞到圣经年代:摩西带着犹太人逃离埃及法老压迫,颠沛流离四十年来到西奈山下。一天,年迈的摩西独自上山,或许也是要在这里感触日升日落吧,忽然间一声巨响,耶和华在火光中降临,将“十诫”授予了他。所以,西奈山又名摩西山,它的名头也始终与“十诫”传诵在一起。

    三个人并排站着,钱旦扭头看见老谢也在眺望群山,严丽丽却凝望着老谢的侧脸,她眸子里分明闪烁着柔柔的暖光。

    下山时走得快,他们几乎是一路就着山势往下冲。冲到山下,天空已是蓝天如洗,白云似絮,圣凯瑟琳修道院的主院已经打开了院门。

    这座修道院从公元六世纪以来一直是东正教的修道中心之一,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包括现存最古老的圣经译本。修道院主院对公众开放的区域不大,他们几个都不懂宗教,只是走马观花。

    院落里面最著名的还是圣经里的神迹“燃烧的荆棘”,传说上帝从“燃烧的荆棘”中向摩西显现,要他去法老那里把以色列人从奴役中解救出来,然后将他们带往应许之地。

    那丛荆棘被石墙围住,却郁郁葱葱地从墙头伸展出来,与旁边的斑驳小石楼相映成画。钱旦怎么也看不出它会与神有关,只觉得是高墙内不甘寂寞的一丛绿。

    从修道院走回客舍,他们看见路边一个小屋前有不少人在排队,以为是洗手间,也跟在后面排了个队。

    走进小屋只觉凉气逼人,仔细一看,一间简陋的大房间里面堆放着数不清的尸骨,一大堆头骨正整整齐齐地瞪着他们。

    原来,圣凯瑟琳修道院自建立以来一直沿袭着一个奇特风俗,修道士死后先被葬入墓穴,等到肉身腐烂,再从墓穴中取出他们的尸骨,集中摆放在这里。时光流转上千年,一代又一代清修的修道士们无所谓今生来世,只是在此驻守。

    “变化无常是美丽的,但笃定更是美丽”,摩西山上,圣凯瑟琳修道院里,他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切,都在静默地述说着关于岁月与生命,关于信仰与永恒的故事,世代轮回,直到永远。
    第(2/3)页